江苏五分

昆明: 小雨 4℃~8℃
历史文化名城

老昆明: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驿道中心

来源: 昆明日报   2022-01-21 10:57   字号: [        ]

76731642689962842

走出昆明的马帮。

云南山川险阻,古代运输全靠人背、马驮,至今在一些偏远山区依然如故。驮运之路,或砌石为之,或填土为之,称为驿道。昆明驿道历史悠久,早年有西南丝路,后来秦代开五尺道,汉代通西南夷道,昆明都是一个重要节点。

昆明驿道有北、南、西、东四路,早先专为传递官方文书、转运官方物资而建,至元代而完备,正式开通官驿,路、站俱全,自成一统。初其作用为便于上令下达、下情上传,还因云南僻远,任官以为畏途,土官土司朝贡来去不易,于是设置驿道驿站,使其来去有所依托。民间人员、商旅往来也多经驿道而行,这样,驿道就成了昆明通向内地、省内各地以至南亚东南亚的交通干道。

四通八达的老昆明古驿道

在昆明交通史上,驿道功不可没。云南全省江河均为各大川之源,水险滩急,无舟楫之利。全省万山盘路,鸟道纡曲,除各小盆地间短途运输间有牛马车外,一般商货全靠驮运。两千年间,驿道交通就是昆明的命脉。

元代昆明对外驿路大多沿唐宋旧道而建,或取便径,或取直路,或开别道,更为畅通。明代又得发展,清代达于极盛,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的11条主干驿道,东通我国黔桂、南抵越南、北联我国川藏、西接缅甸和印度,总长约9400公里。据2002年版《昆明市志》分列如下:

迤东驿道:从昆明到贵阳,又称迤东大道、通京大道,为昆明通往内地的主要路线,全长470公里,行程20天,共设23驿。其中昆明到大板桥为石板路,路宽1.7米。

罗平驿道:从昆明到兴义,为铜盐外运重要通道,全长381公里,行程10天。

滇桂驿道:从昆明到广西禄冲,为南宋时大理马匹贸易、清代云南盐、铜、茶叶外运通道,全长974.9公里,行程25天,设25驿。

昆昭驿道:从昆明到四川叙府(宜宾),秦汉时开通,先分四路通达东川,再北行抵叙府。清代为运铜要道,路极狭险,全长974.6公里,行程24天。

昆皎驿道:从昆明大西门到禄劝皎平渡,俗称川滇驿道,全长277.6公里,行程10天。

昆西驿道:从昆明到西昌,以左中右三道通达,全长563.8公里,为昆明到成都的重要通道。

昆泸驿道:从昆明到四川泸县,俗称迤东驿道,为明清重要军事道路,全长929.7公里,行程25天。

滇西驿道:从昆明西门到缅甸八莫,称南方丝路、西南夷道,全长1173.5公里,行程33天。清同治年间,昆明小西门到安宁段铺为3米宽的石板路,为滇西各州县入昆要道。

昆巴驿道:从昆明到西康巴安,俗称滇西驿道,是昆明进藏必经之道,也是忽必烈征滇的路段之一,全长1742.9公里,行程43天。

昆车驿道:从昆明到车里(今景洪),俗称佛海道,再住南可达老挝、泰国,西南可达缅甸,全长891.8公里,行程25天。

昆百驿道:从昆明到广西百色,可多路通达,其中一路甚至绕道越南,可从海防出海,也可东到剥隘,再到百色,为云南通往两广和出海主要通道。全长1090公里,行程28天。

此外,还有不少驿道支线连接各州府县和村寨,形成了一个以昆明为中心,遍布全省的驿道网络。民国初期,通过各条驿道往来昆明的马帮骡马约有19000匹,驮运十分兴旺。

滇驿道之难,可比蜀道之难于上青天。其一些路段狭不过二三尺,高悬峭壁,其下深渊莫测,其上驮马行走,不能掉头,一概有进无退。若事先没有联系好,马帮迎面相遇,只有一拼,倒马夺路而前。弱者若识时务,自翻驮马,可求一命,若旗鼓相当,互不相让,就只有血战一场了。

滇驿道之难,还在其慢。从昆明到邻省,最少也要10天,多的要43天。辛亥革命时,昆明“重九起义”成功,派兵援川,于当年的11月14日从昆明出发,虽星夜兼程,也到12月6日才进抵宜宾,历时22天。就在这22天中,川局大变,清四川政权垮台,革命党人已执政,两省义军大起龃龌,几乎酿成大祸——驿道之慢,误事误民,可想而知。

近代鸦片战争之后,昆明进出口通商货物大增,也靠驿道出海。先是取道广西和广东,在蒙自设海关征税,过广西百色,沿右江至南宁,再循郁江下梧州,船运香港。又一路从百色南转龙州、东兴,再至北海下船——共有两个出海口。

清光绪后期,昆明出入口货运,又多取道越南,水陆转运枢纽也从百色转移到蒙自的蛮耗,沿红河直达越南海防,走此路通海既近,驿程又短,年省运费,殊不在少。直到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后,驿道在昆明对外交通中的地位才渐渐减弱,85%以上的进出口物资都转而依靠铁路运输了。

昆明古驿道上的关、驿、铺、哨

昆明地处滇池坝子,四围环山,昆明驿道四出,穿行山间,崎岖不平,又多危崖险峡,时有盗匪出没,危及官旅行商,历代统治者对驿路安全十分重视,各有安排。以昆明为中心,元代沿各条驿路设置站赤,明代设置驿、堡、哨,清代则设置关、汛、塘,都在险要处筑关设卡,立哨驻兵,以保驿道畅通。

据2002年版《昆明市志》所载,清代昆明城郊关卡不少:

城东方向,近城有重关(今东站),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(1695年),俗称迎恩寺重关楼,为滇桂道、蒙自道、佛海道入昆重要关隘。再东6公里外有金马关,始建于元代,为通京大道要冲关城、昆明东部重要门户,号称滇东北驿道“第一关”,后关城毁于战火,清康熙二十九年(1690年)重修,现已废。

东南方向有石虎关,位于关上,以道旁有一石虎得名。为通往滇东南、滇南的驿道关隘,常设兵卒守卫。

西南方向则有七星关,位于宜良汤池,为滇桂驿道重要关隘,建于明洪武十六年(1383年)。初称鹅塘驿,建瓦房五间,设兵丁防卫,后改称汤池驿,明景泰元年(1450年)再改巡检司,成为关卡,清初裁撤。

出昆明南行则有太平关,位于呈贡大渔乡,建于明洪武十五年(1382年),清代改设中路塘汛,分兵防卫。再往南有关岭关,位于晋城以南31公里,地势险要,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。两晋、隋、唐都在此驻兵,元代设有巡检司。清同治十三年(1874年)增派马步兵丁守关。清光绪十一年(1885年)改设驿站,曾设置汛、哨、标、营,分兵防守。昆阳城南15公里则有铁炉关,地处峻岭深谷,为昆明车里驿道必经之处,常有盗匪出没,明清设巡检司,驻弓箭兵三十余名防卫。

从昆明西行有碧鸡关,为迤西大道第一关,西到安宁禄脿又有老鸦关,为迤西驿道上的主要关隘之一,每天有马帮四千余匹过往、食宿,后演变为村。再往西至禄脿与禄丰腰站交界处有炼象关,号称“九郡咽喉,西迤锁钥”,设于明洪武十六年(1383年),清代沿用,关前石壁上刻有“炼象雄关”,今亦为村。

昆明往北有清水关,为川滇驿道的重要关隘,昆明西北大门,设于清代,驻有铺司兵,并立关牌。东北方向则有兔耳关,位于小哨,为昆明东北方向驿道的重要关隘,今为村庄。此外还有双龙乡的旧关、小河乡的白邑关、龙泉镇的石关等,今均废,有的成为村名。

明清两代还在驿道要地设置哨卫,派驻铺司、马匹,以兵防守,以警道路,称为铺哨。昆明城西有黑林铺,后演变为村名。安宁有草铺,为迤西道上的大铺之一,明清民国驮盐马帮、商旅过往的重要食宿地。称“哨”的有城东的十里坡哨;城东北的响水哨、大哨;城北的两旦石哨、白石崖哨;城西北的普吉哨、桃园哨;城西的东安哨、高枧槽哨、平定哨、长坡哨、烟子哨、太平哨、半个箐哨、小哨、下华哨、平地哨、上哨、下哨、石马哨等。

云南总驿站设在昆明城东南的滇阳驿,始建于明洪武十六年(1383年),清代沿用,有驿马60匹、马夫30名、堡夫100名。昆明城东还有板桥驿,在东郊大板桥,为通京大道重要驿站,设于明弘治八年(1495年),筑有堡城,配驿马40匹、马夫20名、堡夫100名。再往东则有杨林驿,位于嵩明杨林镇,为滇黔驿道重要驿站,北上可接川滇驿道,明洪武十九年(1386年)为千户所管辖,设兵丁一千余名,后改驿站,有堡夫100名。此外还有呈贡东北的七甸驿、富民东的利浪驿、安宁东的州前驿、晋城东北的晋宁驿等。

行走在昆明古驿道上的“背脚”

说起原始运输,总离不开“人背马驮”四字,以“人背”在前,可见其历史悠久。

昆明近郊农民下地做活,进城卖货,搬运粮食、草秆、柴禾、蔬菜、水果、食品等生活、生产物资,都离不开背箩。而远郊彝族、白族、苗族农民,更擅长背运,使用的是高背箩,还有背架、背索等,更利于负重爬山,进行长、短途运输。清人张咏在《云南风土记》中说:早年滇人运输物资,除了马、骡驮运,便是人背,用粗大的绳索捆紧物件,绳索末端用棕皮编织数层,如同一块厚厚的粗布,宽3寸左右,顶在前额上,又以手拄杖,伛偻而行。途中休息时则“依物而坐”。这样甚至可以搬运“大木巨石”,可见其“额力”之大,堪称超群。

清末民初,从事此业者被称为“背脚”,他们还有自己的“专业设备”:用半月形木板卡在高篾箩上,箩内装货物八九十公斤,自己穿一条长大的短裤,以方便透气,肩上系一块擦汗的帕子,脚上是自打的草鞋,三五人手持丁字形“打杵”结伴而行,那“打杵”为一种特殊的拐杖,杵脚上钉有铁钉,行走时杵地以防滑倒。由于身背重物,坐下歇息后站立困难,力不能支之时,便将打杵撑在背架下,便可随时站立休息,随时继续登山。他们胸前挂有布袋,内装炒面,饿了可以边走边吃——如此辛苦,而所获“脚力钱”甚微,糊口而已。朱净宇 文图资料参见《老昆明旧话旧照》)